您的位置:首页>>教师培训网>>学员心声>>历史
学习日志三:创新教学增强历史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王志国
   发布时间:2017-11-09 22:05:14

学习日志三:创新教学增强历史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广大一线教师以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走进新课堂,通过师生互动,创新课堂教学。新课程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直接性的变革,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地理解、把握所教的学科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价值追求。

.加强新课改历史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1.加强高中历史人文素质教育已成时代迫切要求

新时期历史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追求,着眼于未来人才的培养而进行的普遍意义上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再现和分析人类以往的经历,调动生动活泼的历史资源,发掘历史学内在的价值,以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形式发挥其社会教育的本质功能。历史作为人类实践的集体记录,能够为人们提供理性的累积经验,在培养人文素质,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① 历史课程为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

时代要求年轻一代既需要有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更需要有立足民族自身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己任。历史连接着过去、现在,并指向未来,它蕴含丰富浩瀚的史实内容,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历史课程所撷取的是人类在各领域不断发展进步的经验史的精华。青少年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通过感知了解,从中领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其蕴含的价值取向,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追求真善美,“见贤思齐,见不屑而省”,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样历史教育在培养正确的公民意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是对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的认同,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了解祖国历史发展的线索,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怀有对国家民族和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二,是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和开放的国际意识:应该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积极地学习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正确认识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平衡的恰当的而非片面的极端的国家意识和世界意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争取建立更合理更有利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第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公民意识扭曲往往是人类灾难的祸根。我们的历史新课程,就是从生活视觉和民众视角改造传统历史教育,让学生去认识、理解有生活气息的生动历史。以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培养我们的学生立身处世,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思考事物发展的成败得失的理性判断能力,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如何和谐共处的合理精神等等。历史新课程通过对一定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分析审视的过程中,渗透着诸如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多元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整体意识、责任意识等等,以促进公民人格的成长。

②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导倾向。

历史教育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亦有其独到之处,因为,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思维的结晶。常言道“学史使人明智”,从历史中领悟做人行事的智慧。历史思维能力历来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是文学巨匠、艺术大师必备的文化修养;是科学家、工程师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思想源泉。所以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具体的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历史思维,因为历史学科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它需要较强的思辨力,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灵活的应用能力。

第一,思维的综合性和发散性。历史学习是对人类以往积累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的概括和梳理,它的知识的包容度在各门学科中是最高的,它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也是最具宏观性的、属于战略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提升人们思考问题的层次,也有利人们从既有知识的总体性把握中激发灵感,推陈出新,形成新的认识上的飞跃。在分析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战略决策时,总是要全面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面对现实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思维的联系性。包括时序的、空间的、因果的、纵横交错的联系。这些联系有双向的也有多向的,搞清这些联系,分析这些联系,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才能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同时,历史学习和研究需要各种各样的比较思维能力,这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创新不仅需要既有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沟通各类知识和重组知识体系的中介思维工具,联系的思辨能力可以在创新过程中发挥这种不可缺少的作用。

第三,“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历史认识必须以客观历史材料为依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必须占有确凿的资料,然后可以依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立论,可以向“权威”的观点质疑。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然,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的创新能力,主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的意识和正确判断的思维能力。

因而历史教育在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完善、公民意识乃至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历史教育将会潜移默化地展示其真正的功能,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

.适应新课改要求创新课堂教学

第一,新课程要求改变传统的灌注知识的教学方法,实施发现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之前必须认真备课,钻研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知识,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与原则。例如,发现式教学,也称问题教学法,是当前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法要求设计出相对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教师引导)来回答、解决问题。在这里,问题是该模式的核心,其设计就必须讲究科学性:问题的结构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呈现层次性和递进性;问题的内容应有启发性、联系性、开放性和重要性,以牵动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情境要充满趣味性、与生活相联系和含有挑战性,以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后,问题的分析、解释要有透彻性,能使学生在求知问难的思索之后得到收获与愉悦。诸如此类的教学模式,推翻了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施教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构建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辨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改革非常得力的方法,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

第二,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方案虽然是预设的,却不能机械地设定教学的程序和结果,因为教学的过程是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由学习主体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和情感体验的,是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一种活动,所以其情景是瞬息万变的,灵活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进行教学设计,又不能局限于教案。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掌握教学策略,适时调整方案,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增长和潜能的开发。惟其如此,才能实现“为学习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这样的教学才是充满智慧和创新的教学。

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历史教学新突破。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在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也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导向与学生探索结合,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普遍内容较多,按传统教学方式来讲,难以完成。多媒体课堂教学不仅提供了教学的新思路,而且使媒体应用于教学,既可使知识信息传递快,又可以有效调控教学。只有把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时期更新教育理念适应高中历史新课改要求,老师就要很好的把历史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提升,创新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趋势。